“双循环”经济与知识产权创新

发布时间:2020-11-27 10:09:18 作者:唐善新 来源:唐善新 浏览次数:

一、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经济的内涵

        (一)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之年,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跟着是美国甩锅中国,并以贸易逆差之名对我国进行高科技产业打压,以军事霸权、美元结算系统(Swift)等相要挟,打的都是我们的命脉,Swift结算系统美国一家独揽,贸易制裁的金融核武器。不少中国人提出出:敢问路在何方?

于是,内外情势巨变之际,国内国际“双循环”成为中国战略转向的一个显著标志。最早提出以内循环经济为主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是中央今年5月14日提出的,到了5月23日全国两会上作为重大决策加以推出。

        (二)所谓“内循环”为主,其针对的主体是我国的市场和生产出来的商品

        其内容就是:

        从前端原材料提取到末端的深加工成品,是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而内循环上意味着整个产业链条,将在我国市场由始至终。换言之,即自己生产自己内销、自己使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国外市场,只是为了减少对外贸的依存度。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这个战略转向对我国影响相当深远。

        (三)为什么要作如此战略转向呢?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过去十几、二十年里,可以说从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过了这30年的外循环为主的战略,我们的出口遭遇了天花板,贸易摩擦增多,2006年~2015年10年里,WTO里的贸易纠纷案件三分之一以上是跟中国打的(当然这与美国与我们的摩擦是两码事)。

        二是我们的劳动力紧张,比较优势减弱、环保成本上升,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中国转向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道路,也不仅仅是与美国脱钩倒逼,或疫情下的产业链困局的倒逼,而是更深层的改革和更高层次开放的必然路径。

        三是历史经验证明,单靠外向型经济支撑不起强国战略。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靠外向型经济成为强国的。而是把内需作为一个磁铁,吸引天下各国与之相关联,由此奠定国家强大的基础。

        有两个基本事实,不妨回顾一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大腾飞,GDP一度相当于美国的六成,和目前的中国相似。于是美国立马掐死日本的科技产业,对日本展开贸易战,结果把日本打趴下。现在日本的GDP只相当于美国的两成,经济彻底拉开。

        从近来的TIKTOK、华为等一系列事件不难看出,美国在遏制中国的发展上又故技重施。美国曾对德国也是如此一般。

        四是目前世界各国严重供大于求,产能过剩,有需求必然有生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去,这就导致了产能过剩。

        那问题来了,既然每个国家都可能面临产能过剩,假如把地球比作一个村,迟早有一天,这个村里的东西再也无法消化。当产能过剩累积到一定量时,经济危机便爆发了。

        由此逻辑可以发现,外部循环迟早产能过剩,但完全内循环肯定更行不通。因此,国家提出了以国际国内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所谓:内外循环才是正道!

        中国现在的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37%,今后将努力降到20%,所以在出口呈现颓势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大任将落在消费者头上。正是:天变,道亦变,方式也得变!

        实际上,我国内循环的回旋余地很大:

        其一,中国14亿人口低收入人群还有六亿多有统计说有8亿,这主要是农民,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只占全年收入的3%,40年没变,这就是农民穷的基础性原因。如果能让农民财产性收入从3%变成30%,那中国内循环就意义更重大了,这也是内循环新的增长动力之一;

        其二,作为新的增长动力,在工业方面比如汽车,我们已经连续三年销售量在下降,年年下降好像到了天花板。实际上,我们的汽车保有量才17%,即每1000人才170辆。美国1000人是840辆。欧洲所有国家,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经济体系是60%多。菲律宾、马来西亚这些发展中国家也有40%以上,凭什么我们到了17%就天花板了呢?这些都是可以扩展的。


二、“内循环”经济对知识产权产生的影响。

        (一)前面讲了,美国在遏制中国的发展上从贸易打压开始,在科技上卡脖子,已经是常用手段。那么在科技领域,用国产替代将是中国在内循环里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从而知识产权必将与科技“捆绑式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有三种:

        一是以线性式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

        二是以循环式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这两种发展模式均以有形物质资源作为要素,而没有考虑到无形非物质资源;

        三是复合型模式,即:

        有形物质资源+无形非物质资源—产品(服务)—废弃—再生资源(含创新资源),这样才能更好推动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

        而知识产权就是以无形非物质资源和市场需求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这种核心要素是现代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双循环”运作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并提升数量和质量,且再将其回馈于知识经济的发展,形成循环往复的经济发展形式,

        融入到双循环之中,形成闭环。即市场需求—知识产权—创新产品—市场拓展—循环创新—品牌产品—市场需求。

       (二)“双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它需要制度来支撑

        知识产权将以“利益平衡”、“创新保障”作为价值追求,从而保证内循环经济的创新设计、发展方向和核心内容。并从而通过先进理念和制度创新为内循环经济提供法治保障,实现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和内循环经济发展的功能耦合;

       (三)任何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必然对知识产权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1、将知识产权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其针对的是未来的三大趋势,其一是市场准入标准与产品质量标准的融合;其二是专利技术与技术标准的融合;其三是专利技术分析与产业化产品的融合。

        2、这就引出了构建高质量的双循环经济体系的三大关键环节:

一是双循环经济体系是基于高质量发展视域;

二是现代经济本身是循环体系,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投资、这五个环节需求有效衔接,循环起来才能构成整个现代经济平稳运行的闭环。这五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造成经济运行体系的阻梗和停滞这种“气血不畅”的状态,积累久了就容易发生经济危机。

        3、可以说,无论内循环、外循环,还是双循环,核心之处并不是内和外之分,而是能够可持续的、健康的“循环”下去。在平稳循环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增长,保持速度、效益、规模和质量的统一,这就是所谓高质量发展,所以我们要了解“双循环”对知识产权的影响就应在高质量发展视域内去认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体系的构建和运行。

        基于这种认识,“双循环”最核心的力量仍然是: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

        4、同时,也摆脱了对外需的过度依赖,更加依靠国内需求的自我循环和自我“造血”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并不完全是外部局势变化的应付,而是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应有之义。

        5、在双循环过程中,国产化将取代国际依赖,这将从两个方面促进创新并产生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专利)。

        一是一项新技术或新工艺的产生及实现商品化,需求经过一系列的试验,试验成功之后进行大规模的正式生产之前,一般要进行试产,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初步产品或制造某种产品的方法,以及产品的外观可以作为专利申请。

        二是技术创新就是知识产权创造活动,包括:

       (1)设想、评估阶段:技术创新的起点,信息搜集,材料归纳,市场分析等创造性智力活动;

       (2)研究、开发阶段:对科学前景、生产方法、技术方案、工艺流程,发现有价值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组织、新市场等等,处理好技术创新、国产化替代等与知识产权关系中的知识产权的形成。

       (3)试验、试产阶段;

       (4)生产、销售阶段。

        在上述每一个阶段,技术创新都产生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等知识产权,即使在非公开状态的关键技术制造方法、配方、可以作为技术秘密原理,这一阶段形成的初步产品的技术参数,性能说明,设计图纸也可以依据著作权进行保护。


三、如何实现二者的良性互融和有机发展:

        一是要抓好创新,内循环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就是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

        二是要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良机,把中央提出的新基建搞上去。这个新基建代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核心是智能化革命。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AI、BI、5G技术,区块链形成的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量子技术等;中国不仅要做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跟进者,还要成为引领者之一,这是前瞻性的,把这件事做好也是主要的内需,也是内循环所必需动力;

        三是催生老树新芽、挖掘传承产业的新发展空间是新的增长动力。

        四是解决社会内循环的消费能力问题;

        五是突破创新所存在的三大薄弱环节,即研发投入短板、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产业化比例太低。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英美德、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有很好的经验可借鉴。

        比如:德国的弗劳恩研究所并不单独搞科研,而是专注于把德国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科学技术、知识产权转化、产业化的机构。你有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他有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智商,弗劳恩研究所就把两头接起来并进行元素匹配,我们就缺这个。

        我们孵化器一大堆,花了国家很多资源和资金就把发明创造的若干专家纳到孵化器里,然而实际上这个孵化器其实就是一幢楼。房租不要,让你在那里搞,结果那些专家在大学实验室能无中生有的发明,获科学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成果,但后面的成功转化没有发生。所以这方面我们的决策路径有误差。而且好不容易转化出那么一点东西,但资本市场又没开门。如果这三个环节打通,将是中国今后内循环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的核心链条中的关键节点,解决好了,必然会形成二者的良性互融和有机地发展。

 
回到首页
顶部